联系我们
Contact Us六年间,350余次质量事故——内部发生200+次,售后反馈150+次。平均下来,质量问题,几乎每周都会出现一次。
更加令人费解的是,这家铸造厂的业绩,不降反升。
这,究竟是奇迹,还是行业的集体“自欺”?
这——当然不是什么奇迹,而是当前不少铸造企业共同陷入的“怪圈”。
作为企业管理者,你是否也曾手拿一堆质量数据,百思不解:制度越定越细,流程越管越严,为什么质量问题依然频发?
现实中,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,很多企业第一反应往往是“找质量部”。质量人员成了“救火队员”——问题解决是应该的,解决不好就要背锅。时间一长,质量部门反而越来越“被动”:平时不被重视,一出事就被推上一线,风波过后,再度被遗忘。
这种角色的错位,不仅打击质量团队的积极性,更无形中推卸了其他环节的责任,逐渐固化出一种误解:即“质量只是质量部门的事,与与我无关”。 反复的问题,重复地应对。不少企业的处理方式逐渐僵化:先是内部互相推责,指责流程或执行的漏洞;如果找不到责任点,就开始抱怨“发现问题的人”;最终无奈之下,再次把“加强培训”“提升意识”当作“万能解药”。 第一次出现砂眼,做工艺培训;第二次尺寸超差,加强操作训练……直到客户发出警告,才恍然大悟:贴膏药式的补救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 供应商管理,更是许多铸造企业的心病。一方面,企业设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检验标准;另一方面,面对交货压力,却不得不签下“让步接收单”。 但,当问起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供应商,很多管理者坦言:“大厂玩得起高成本,我们中小厂这样选型,利润早就没了。”这种“高要求、低执行”的矛盾,让企业不断陷入“让步接收-隐患爆发-客户投诉”的循环,反而一点点丢失了市场的信任。 或许,破局的关键不在于继续施加压力,而在于重新思考。 我们真的需要每一个供应商都样样俱全吗?或许不是。有的供应商虽然没有完备的证书,但长期只做一类产品,稳定性反而极高;有的检验条件有限,但制造过程控制极稳,关键参数从不超差。 如果我们能跳出“唯资质论”,主动帮助他们补齐短板——比如导入过程管控方法、共享检测经验,反而能携手成长,实现稳定供应。 这样做,价值很明显:供应商能力提升、获得更多订单;企业拿到可靠原料、交付更有保障;客户收到质量稳定的产品,更加信任合作。最终形成企业-供应商-客户三赢的循环。 而要迈出这一步 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重新理解质量: 质量不是某个部门的事,而是贯穿设计、采购、生产、检验与售后的价值链工程; 事前预防的回报,远高于事后补救; 与供应商不是甲乙方博弈,而是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伙伴; 客户满意,才是衡量质量成败的最终标准。 优化质量体系无法一步到位,但我们可以从基础推动: 搭建全员质量文化,让重视质量成为每个人的习惯; 差异化管控供应商,按产品风险分级合作; 增加预防性投入,如过程监控、工艺优化,从源头杜绝隐患; 推行问题复盘机制,深挖真因、沉淀经验,避免重复发生。 文末总结 当前,铸造行业竞争持续加剧,产品质量早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。只有跳出“哪里出错补哪里”的惯性,真正构建起系统性的质量能力,才能在行业洗牌中走得更稳、更远。 关于产品质量的升级,没有旁观者,它就从你的一个念头转变开始。